10月24日上午,阿拉伯语系在融院C306室举办学术讲座,特邀学校“西溪学者”(杰出人才)、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教授,以“中国大国外交在中东的探索与实践”为题,系统阐述中阿关系演进路径与战略逻辑。2023级、2024级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专业学生参加讲座。

马晓霖教授首先回顾了中东关系发展的三阶段历程。自1956年与埃及、叙利亚等国建交,至1992年与以色列建交,中国逐步实现与中东地区国家全邦交化。他指出,三次建交高潮受国际格局变动、中国政策调整及地区形势变化多重影响,呈现“从点到面、由浅入深”的递进特征。
在剖析中国在中东的九大利益诉求时,马晓霖教授强调,该地区不仅是中国能源保障与经贸合作的重要区域,更是“一带一路”水陆交汇的战略枢纽,亦是我国参与国际安全治理、拓展外交影响力的关键平台与大国外交“演练舞台”。

讲座重点梳理了中国在中东的多项实践探索:从1991年参与维和、2008年起持续护航红海,到高效组织利比亚与也门撤侨、深入参与伊核问题谈判;从中俄协作应对叙利亚危机,到推动沙特伊朗复交、促进巴以和平进程,中国在中东的外交行动日益主动多元。2022年中阿峰会及上合组织西扩等举措,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与中东国家在政治、安全与文明领域的深度互动。
本次讲座展现了中国中东外交的战略定力与实践智慧,也体现了高校学术机构在服务国家战略、深化区域国别研究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师生理解当代中阿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