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大故事感想
1
、陈思怡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背井离乡来到陕北的小村庄里当农民。面对走不近的纵横沟壑,望着看不到头的十里荒山,劳作着繁复劳苦的机械农活,背负着国际上山下乡的号召与希冀,而他,没有在温水煮青蛙式的麻木里沉沦。陕北贫瘠的黄土寄养不了江南娇嫩的稻禾,却孕育出丰饶的精神世界。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他想进办法阅读书籍,饱读了莎士比亚的著作,从哈姆雷特里饱尝世间冷暖,于威尼斯商人中明白做人的道德,在仲夏夜之梦里领略异国梦境。他是艰苦岁月里脱胎重生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他,就是习近平。
在学习生活中,我遇见过各种或大或小的困难。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习近平那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他告诉我乌云都是有金边的。这个世界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岁月苦短,道路且长,且让我们作一朵浊淤泥而不染的善之花。
2
、陈莉萍
习近平主席青年时期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习近平主席读书时勤奋好学,有次与同为北京八一学校学生雷平生交谈中调侃到:“昨晚看书至深夜,四周寂静,颇有些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还有次他颇有感慨的说:“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习近平主席读书还十分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异同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正所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从习近平主席的青年故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刻苦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学子学习。我们应该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境。此外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不仅学习书本知识,更要从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自我,做一个真正有内涵的青年学子。
3
、方志明
习大大故事: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4
、冯梦荧
1973
年,因为习近平劳动积极,群众反应很好,政治要求上也积极进步,所以被派到了赵家河来蹲点驻扎在生产队主持工作。相处久了以后大家对习近平熟悉了,发现他就有很鲜明的特点。在习近平都来,之前那个村里开会、搞社教大家都没有什么兴趣,认为跟自己没有关系。就算是原来的社教干部和村干部维持秩序,也没什么用。但是自从习近平来到那个村庄以后,只要他开会搞社教大家都会准时去,会上的秩序特别好,还能充分的跟习近平交流。有人甚至说:“近平讲话,能把人听憨了。”甚至有一次在基建方面争论的治理神车沟的问题,原来大家都争执不下,最后统一问习近平的意见。当习近平说了一句,应该打的时候全村社员都没有人再争执了。
习大大这个故事给我印象是最深的。现当代青年应该学习30年代习大大那样积极劳动,和人融洽相处,能够和谐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独断决策和领导才能的精神。从30年代的习大大身上我看到了当代青年缺少了这些品质,那些非常珍贵也非常必要。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高质量的完成它;争执不下一件事的时候,站在长远的立场从最有利的角度做出决策——这些都是习大大值得我们学习并且感动我的地方。
5
、黄弘毅
我们伟大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有着许多振奋人心的故事,它们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
那是在1982年,主席当时在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常常亲自走访民间,与人打交道,时刻关心这人民的生活,习近平在正定的3年多时间里,谁在办公室。他的床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木板,铺上一条打满补丁的旧褥子。而在吃饭问题上,习近平总是在机关食堂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
6
、贾哲
习大大是一个值得所有青年学习的人,他身上最令我感动的故事是,即使在梁家河知青下乡期间,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在别人出去蹭饭的时候,习大大总能一个人静下心来读书,他碰到喜欢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在那样的环境下,在十五六岁的年纪下,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作为一名大学生,习大大这种定力、求知欲、上进心值得我们学习。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学习和思考。尤其是在大学里,我们可以更多的支配自己的时间,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严格要求自己,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
7
、李沁薷
习近平曾说:我看文学作品大多数在青少年时期,后来看得更多的是政治类书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还有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母亲多给我买了,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最大,它不仅告诉了我读书的重要性,给是让我懂得了为人民,社会服务的精神,正可谓精忠报国。爱国是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岳飞的母亲给他背上刺四个大字,让他"精忠报国";文天祥在生死关头喊出"留取丹心照汉青";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习大大的故事让我这些爱国名言,我更加了解了内涵。
8
、李夷文
习近平说,古人讲“郡县治,天下安”。他本人30多年前当县委书记的时候,因为年轻想办好事,老熬夜,经常是通宵达旦地干,因而差不多一个月得大病一场。后来,他感觉到,不能长久这样做,得慢慢来。
习近平和当时的县委书记们分享了他当年颇有心得的一句话:“你手里攥着千头万绪,攥着一千个线头,但是一个针眼一次只能穿过一条线”。他说这句话让他自己想明白了,此后自己一天就工作到晚上12点,不会再迟,剩下的等休息好了再做。他提醒干部们,“内在有激情,但是还要从容不迫”。
我的感悟:在事情多的时候是应该抓紧,可是长久的压缩睡眠时间而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话,可能会事与愿违。缺少睡眠会拖垮身体,而且在人们觉得疲劳的时候,工作效率往往很低,最后变成事倍功半的景象。
有时候,放下所有事情,静静地躺在床上,整理一下思路,第二天头脑清醒了可能一切都会清晰很多。
9
、李雨薇
1982
年,在正定县委大院有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面住着年轻的县委副书记习近平。他的床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木板,铺上一条打满补丁的旧褥子。自己住得简单,却不能让孩子们住得简单。习近平在学校危房普查中发现200多所村小学共有3590平方米危险校舍,他心急如焚。实地调研,他发现北贾村小学校舍陈旧,就自己捐出200元钱帮助改善办学条件。奔走两年,正定终于筹措资金对1020间近15000平方米危房进行了维修。
感悟:这是习大大德的表现,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在我看来,从我们读书认字开始,德的养成就非常重要,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引导,都应该对德的养成有较高的重视。一直以来,各校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德排在最前,就是它重要性的体现。而对我自身来讲,我也时时刻刻在提高自己的修养德行。所以我认为习大大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
10、
钱育莹
有一天,习支书翻着《人民日报》,一条消息吸引了他:四川不少地方实现了沼气化。想想村里人冬天要拉煤的辛苦,他动了心思。几天后,他请了假,自费跑去四川绵阳考察沼气池建造。那时延安没通火车,习近平坐了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又坐火车辗转到四川。回村后,习近平给乡亲们讲沼气的好处,然而乡亲们听得云山雾绕。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让事实来说服村民。几个月后,村民们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烧饭照明时,都夸这个后生“有知识、点子多”。梁家河的这口沼气池成了陕西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口沼气池。到1975年,习近平领着村民建起了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村民烧饭、照明的问题。
感悟: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磨练自己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优秀品质。
11、
陶宏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年1月被分配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作为一个知识青年,习近平总书记也不例外的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我们都知道在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辛,黄土高原上气候恶劣,粮食也稀缺。但只有十五六岁的习近平总书记能够不同常人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展现了他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为习近平总书记以后的走基层的道路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真正地了解穷苦百姓们的遭遇,也真正知道知识的重要。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如此优越的教学环境下,在如此富足的生活条件下,更应该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投身于社会,为国家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而不是整天窝在寝室里昏天黑地地玩着游戏,在课堂上酣然大睡与无限地“低头”。青春更应该用在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而不是虚度。相信习大大的这份对知识的渴求能更加激励我们当代青年学子,积极向上,挥汗青春。
12
、滕雪颖
习近平1998年的旧作《忆大山》,深情回忆了与贾大山十余年的交往情谊。而其中记录的小故事是我深受感动。无论是最初相见时的情形,还是后来相处的方式,都不禁让我感叹。
熟悉后的两人有时,半夜两人叠着罗汉从大铁门上翻上翻下,身高一米八的习近平在底下做托,让贾大山翻门而过。而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离工作后,依旧保持与贾大山的书信联系。在其得病后,也曾两次到病院中看望他。成大事者,必先学会拥有宽阔的胸怀以及真诚待人的品性。朋友,是不论自己贫穷富贵,都应真诚相待的人;是多年不见,再次相见时却是一样的熟悉。
13
、王箐雪
近平在梁家河村当村支书时,把自己看作村民,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在处理家族之间、邻里之间、前后生产队之间,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认真细致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鼓励大家放下分歧往前看,团结一心。近平在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也会全神贯注地听。给村民带来了温暖。
感想:
习近平在当知青时把自己看作是农民,无论大事小事,都积极去做,只做实事,不谈空话。正因为这样梁家村的村民都拥护他,爱戴他。我们做事也应当如此,无论事大事小,都要积极去做。面对任何人也要懂得谦虚,不要带有色眼镜看人。
14
、王仁昊
有一天,习支书翻着《人民日报》,一条消息吸引了他:四川不少地方实现了沼气化。想想村里人冬天要拉煤的辛苦,他动了心思。几天后,他请了假,自费跑去四川绵阳考察沼气池建造。那时延安没通火车,习近平坐了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又坐火车辗转到四川。回村后,习近平给乡亲们讲沼气的好处,然而乡亲们听得云山雾绕。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让事实来说服村民。几个月后,村民们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烧饭照明时,都夸这个后生“有知识、点子多”。梁家河的这口沼气池成了陕西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口沼气池。到1975年,习近平领着村民建起了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村民烧饭、照明的问题。
感悟:青年人要留心周边事物,并勇于创新,造福人民。
15
、王有有
习大大当时在家乡梁家河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在看到四川不少地区实现沼气化时,考虑到村人冬天拉煤时的辛苦,便一路辗转前往考察。开始村民不懂,习便觉得用实物证明,后此成为陕西第一个沼气池。到1975年,便基本通过建立几十口沼气池解决了村民烧饭、照明的问题。
感想: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实干,在有点子的时候,不会空口说白话而是立刻投入行动,并予以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习近平总书记是深谙其理的。而且他也非常了解当地民生情况的,有认知,有实践,所以才有了梁家河的好生活。
16
、伍江丽
在四川学习沼气技术时,许多知青都适应不了四川严峻的环境,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一下沼气基地,而习近平却是不同的。在四川待了四十多天,经历着掉悬崖,得吸血虫病的危险,亲自下沼气池勘测,关于沼气的方方面面都学习得非常认真仔细。最后还自费去了峨眉山、都江堰、二郎神庙,一路上是又下雨下雪又下冰雹的,道路又狭窄,不过,即使再困难也阻挡不了习近平前进的脚步。
感悟:
在以粮为纲,体制死板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习近平毅然冒着被扣帽子的风险为梁家村的百姓置办副业,发展经济。甚至还亲自到四川绵阳学习沼气技术回来为群众解决日常点灯问题。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等等,都是习近平为老百姓做的切身保障。这是何等为家国而无条件付出的伟大之人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此相比我们的生活安稳富足,几乎不用为生活而烦扰,就更应将细微之事认真做好。
17
、严楠
习近平是一位老知青了,1969年初,他还不满16岁就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个小山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习近平曾在赵家河蹲点搞路线教育,习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每次开会,都是乱哄哄地开始,稀里糊涂地结束。唯独习近平开会,他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积极参与讨论。 什么放羊和割草的活,习近平但是好手,村里人都敬佩他。
感悟:这个故事虽然是习近平的一个小事,但是充分展示了他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工作精神。人民群众都喜欢听他说话,并不是他是什么高干子弟,而是他脚踏实地、有谋略、会计划、在群众中有威望。
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也要像习近平同志学习,干什么都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18、
杨静薇
习大大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习大大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习大大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习大大认为他的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感悟:习大大在做知青时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仍然坚持学习,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并且,习大大也经常劝勉青年学生们要努力学习。身为学生,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向习大大学习,对知识充满渴望和追求,利用知识改造自己,从而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
19、
杨晴华
当年习大大在河北省正定县担任县委书记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从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得扛着自行车走。不顾辛苦,也要摸清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
这个故事让我有了很多感悟,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不怕苦的品质是不能丢弃的,我们应该努力全方位提升自己,争取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20、杨语琪
给我最大感触的习主席的故事应该是有关于他被推选为梁家河村支书后带领村民打井的故事。他为了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为了梁家河农业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他把整个基建队全都调上去挖这口井,习主席甚至跳下去亲自挖。经过努力,水源终于找到了,有一个胳膊粗细的泉眼,往外流水。而因为他的行为,大家也都被带动了起来,一起努力。
习主席的实干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应该是最让我有感触的。他并不只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立马行动并躬身而行。同时在那个时候的农村,大家可能都没有长远的眼光,想到水利,井对农业的重要性。但他为了百姓更好的生活,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一步步地去行动,实现。这让我学习收获了很多。
21、余淑茜
习大大在青少年时代爱读中华文化典籍,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籍,甚至是在那个时代读书条件非常艰苦的环境下“30里借书,30里讨书”。他坚持一点一滴学。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追求和行为准则。
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不能有历史主义但是也不能抛却传统,《诗经》,唐诗,宋词,儒家金典对我们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培养依然有重要意义。
22、袁文娇
再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我大概地了解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1969年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他后来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也最影响我的事是:习近平在下乡带了两个很沉的箱子,这两个箱子装着满满的书。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
感悟:我想在那个年代,偏远的山村里是没有电,更谈不上现在的电视、互联网。要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有通过书籍,而当时的农村,书也很难找到。那个年代,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但是近平没有受那种社会风气的影响。而且还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在劳动之余读书,也是一种充实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荒废时光。与习近平的知青时期相比,现在不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学习的资源都要更好,我们应该履行作为学生的职责——好好学习,并在学习之余多多参与学校的活动,多多阅读,拓展自己的阅历,开拓自己的眼界,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人。
23、张雨晴
四十多年前,从北京来了一批下乡知青。梁家河的社员在帮助知青搬行李箱,发现其中有两个箱子特别沉。这两个箱子属于一位瘦高的后生。他叫习近平,箱子里装的都是他的书。
习近平村里安顿下来,和村里的社员熟悉起来后,大家经常拉话,或者和别的知青一起看书。那时候,他们都是在上学的年纪就到农村来了,对知识非常渴求。
那个年代,偏远的山村没有电,书也很难找到。而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考试交白卷又很光荣。但是习近平没有受那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他热爱读书,即使条件艰苦,也要利用劳动之余充实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荒废时光。
感悟:在缺少书籍的时代,在条件艰苦的时代,在白卷光荣的时代,习主席没有放弃读书,反而在逆境中愈战愈勇,培养了阅读的爱好。如果说下乡锻炼了体魄,那么阅读就是丰富了灵魂。身处大好岁月的我们,更应该放下手机,拿起书本,精通专业,开拓视野。
24
、
赵岩
习近平为一个下乡的城市青年并没有书生架子、没有娇气受不了苦的毛病,经常在寒冬腊月里干农活,又在田间地头刻苦学习。插队时生活艰苦,居民们都用煤球生火做饭,当习近平得知四川人民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时,为了让村民们也能用上沼气,他独自一人请假自费跑到四川去实地考察沼气开发利用技术。回到村里后,他向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并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到了1975年,全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共建成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习近平能够在青年时就做到不心浮气躁、真正为人民服务,让我感到十分敬佩。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他却依然不气馁,我们无论在任何困境下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为了有朝一日有所作为而努力奋斗。生活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要勇敢地向自己发起挑战,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5、赵之安
习大大从河北正定调任厦门,第一站先到福州。习大大在福州停留期间,在住宿、伙食等方面没有提过任何要求,唯一算照顾的是,上了些北方口味的馒头、面条。后来他到厦门去报到,组织上本来安排派车送,但他没有答应,而是自己搭便车去。
习大大到宁德上任,不仅办公室是用原来老书记的,而且公务车和司机也都是老书记留下来的。不像一些领导干部,新官上任,办公室和车都要换新的。
26、
王沛东
根据官方简历,习近平于1969至1975年在陕西省延川县插队,是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知青,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当年习近平下乡插队时年仅16岁,当年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后生”就给当地村民留下了“吃苦耐劳好读书”的印象。
习近平插队梁家河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基建队劳动,主要是打坝淤地。梁家河村村民梁新荣那时只有十多岁,今天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生的架子。”
今年79岁的梁有昌,用“吃苦耐劳”来形容习近平。在他的印象中,那是农历二三月的时候,陕北冰雪刚刚融化,寨子渠打坝,习近平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
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供稿:16日语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