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吹习大大故事:习近平在下乡当知青的时候还在村里办了个夜校。这个青年夜校,哨集合,二三十个年轻人,每天都去窑洞里学习。每天晚上,大家点起煤油灯,习近平就给村民们讲课。他问清楚每个人的名字,帮他们写下来,再一笔一划地教。那时候,村民们干了一天的活,天黑了以后还到夜校去读书,但他们一点都不觉得累,心里可高兴了。习近平每天都给他们讲课,还教他们识字,唱歌跳舞。
习近平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当时年轻村民的心中,使得无知的年轻人有了求知的欲望与对世界更深刻的思考。习近平无论条件如何,不忘知识的力量,献身于真理的精神令人动容
——曾诗雅
习主席2002年发表一篇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文中回忆到几年中度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大关”,身为一名高干子弟,突然从繁华的大城市首都去到了贫苦的黄土高原小山沟,在这样的心理与环境的双重落差下,习主席并没有放弃。
在“跳蚤关”中,被跳蚤咬出又红又大奇痒无比的肿包并且用尽办法都没有办法杜绝,这种境况持续了一年,搬入新造的窑洞后才得以解决。“饮食关”中,曾经吃的都是精米细面,粗粮为主缺少新鲜蔬菜缺少油水的窘迫生活也在习主席的坚持中熬了过来。同样,作为在繁华大城市生活尚未养成劳动习惯的习主席在“劳动关”中工分还没有妇女高,但后来,不仅提高了劳动的积极性,并且适应了强度较高的劳动,随着时间的延长,与老乡接触多了,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思想也发生了改变。在陕西插队度过的岁月中,习主席从一位不谙世事且彷徨的少年转变为一名稳定向上、充满信心的好同志。正如习主席在文中所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
文章读完后,我受到了很深的触动,现代的孩子们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作为家中的独生子女,都是被捧在父母手心上长大的温室花朵,遇到磨砺与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直面困难而是选择逃避,躲在长辈的羽翼后寻求保护,安逸的环境使他们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与激情,失去了人生的大目标。人类如果没有了大目标就会如同一汪死水,不会流动,停滞不前。
因此,我们在直面困难的同时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大目标,在坚定的目标与党的指引下走上正确的方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务实进取,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经常阅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文化水平,“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也不能将眼光限制在国内,多开阔自己的眼界,与时俱进,开拓思路。同样,我们也要心怀感恩,懂得感恩,才能够善待他人,学会包容,得到他人的善待与尊重。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想习主席学习,积极奋取,勇敢前进,做时代的弄潮儿。
——岳凯丽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习大大的故事就是当年习大大在陕北插队当知青的时候,像其他的同志一样满怀着热情与激情,但是受其父亲“问题”的牵连,他最初并未得到支持和肯定,甚至还受到漠视和怀疑。
知青刚进村不久,习近平到下驿村去看一个朋友,有人给知青组长石焕南反映:他是不是来搞什么“串联”?
以后,习近平多次申请入党,却迟迟得不到批准……
“彭高习反党集团”!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是一把看不见的杀人利剑,谁不害怕?
然而,残酷的现实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形成更为稳重顽强的性格,比同龄人更具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拼搏奋进的顽强意志。
所以我当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时时想起习大大的这种精神,不屈不挠,为理想和信仰克服阻力奋力拼搏。
——路冰洁
习近平主席在正定时,只要不出城关就骑自行车,但却把正定县委仅有的一辆212吉普车配给了老干部使用。老干部没有活动场所,他就把县委和县政府合用的大会议室腾出来,改成老干部娱乐室。为照顾好老干部的身体,正定采取了老干部看病优先就诊、医院开设老干部病房、老干部医药费及时报销等一系列措施。
习主席在正定时,常常利用节假日去老干部家中走访看望,拉家常、谈历史。因此,他将要离开正定时,一些老干部眼圈儿都红了。一位叫祁永的老干部说:“习近平总书记,我们可不愿让你调走哩。”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主席能真正为老人着想,有所作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凌晨晨
一.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习大大故事
有一天,习支书翻着《人民日报》发现四川不少地方实现了沼气化。于是几天后,他请了假,自费跑去四川绵阳考察沼气池建造。习近平坐了两天汽车到西安,又辗转到四川。回村后,习近平为乡亲们建了第一个沼气池解决了吃饭和照明问题。梁家河的这口沼气池也成了陕西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口沼气池。
感悟:习大大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一发现有先进的技术可以有利于人民就迫不及待地为人民谋福祉。当今我们大学生学习也应该有这样的精神,关注能为自己这些老百姓们产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将来工作要心系祖国人民,把祖国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
——张效铭
故事:
年习近平从北京到陕北,从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来到农村,我想他要的是:吾道不孤。
在梁家河他一介书生却是抄起了家伙,在田野中大声的呐喊,在奋斗中是举起了旗帜,他要领着大家伙往前冲,前仆后继矢志不渝地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当时的他没能想到自己会成为后来我们的学习榜样,而也正是他的没想到塑造了他。
傅雷在贝多芬传的序中写道: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不怕苦,向优秀的人看齐。无论他的身份高低与否,无论他的家世显赫与否,无论他的成绩优秀与否。榜样是一种惊人的力量,老师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同学也一样可以。
还有一点就是氛围对人的塑造。如果不是习近平家庭的熏陶我想他身上根正苗红的气质不会凸显的那么明显。同样的,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由此可知。我们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许不够优秀但是学习环境非常好,但是如何在学习氛围中塑造敢于实践的另一种特质,就要看我们学生干部们的努力和同学们的配合。
——陈雨婷
习近平总书记上山下乡时,带着书本上山放羊,把羊圈在山坡上以后,自己就开始坐下来看书。到田地里干活时也是,抓紧中间的休息时间拿出新华字典学习。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地积累。就靠这些点点滴滴的时间,7年间打下了很多知识的基础。现在大学生不需要上山下乡,只需要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学习,就更应该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现有的条件,充分利用闲暇的时间,利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多方面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为今后的工作生活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梦婕
习近平同志到赵家河时组织动员全村人到山上去打坝。那时候,寒冬腊月,土都冻得硬邦邦的,镐刨不动,铁锹铲不动,只能用炮打下土块,再用独轮车推走,整平。这活很累,很多社员都不想上山去受苦。习近平就给大家鼓劲儿说:“大家加把劲!锅里有了,碗里也有了;锅里没有,碗里也没有。”等到快收工的时候,大家都累了,习近平还是那么有劲,一直卯足了劲头干。习近平是社教干部,带领村民干活,每天都要管这管那,干的活儿甚至比村民更下力气。习近平主席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年轻人就要吃得起苦头,而且要多吃苦头,在当今社会,我们大学生也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珍惜每一个机会,不怕苦,不怕累。
——方颖
习大大故事
大二的时候,我一个人背上行囊独自去了大连外国语大学进行交换学习。这是我第一次去北方,也是第一次一个人去这么远的地方。没去之前我非常担心,总是害怕自己不能融入他们,觉得他们已经互相认识很熟络了,害怕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但是到了那边之后,出乎意料地同学们老师们都对我非常热情,因为环境什么都不一样所以他们都很照顾我。有一次全班还一起参加韩剧模仿大赛,并且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班级还经常一起聚餐,参加活动都是作为一个集体参加的。
看了习大大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实录,习大大说“我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就能做得比较好;如团结处理不好,凡事就做不好。特别是当年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得就是团结。”这句话对我影响非常大,我也非常赞同。团结就是力量啊。因为大家的团结,所以比赛能取得好成绩,所以能互相帮助,工作等都能做的非常顺利非常好。我也是因为能融入他们,和他们一起团结奋进,所以在大外的一年非常的开心、幸福。
——宋紫欣
习大大的故事
“低调律己,婚宴只办一桌”
正人先正己。习近平带头践行,下乡时吃食堂,交伙食费。时任宁德电视新闻宣传站副站长、现任宁德电视台台长邢常葆曾多次跟随习近平下乡采访,20多年过去,他对一个细节仍记忆犹新。“有一次,到蕉城区虎贝乡调研,在乡政府食堂用餐,习近平同志交代秘书餐后要交1.5元的伙食费,但那位乡长不要。吃完饭后回到车上,习近平问秘书伙食费交了没有,秘书回答没有,被说了一顿。他赶紧跑回去交伙食费,拿收条。”
1987年,习近平与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在厦门结婚,只在宾馆办了一桌酒席,答谢同事好友。“晚饭后,我们4个人到他家里坐坐,到了才发现,包括他们俩平时刷牙的2个杯子在内只有4个杯子,最后只好再洗2个碗当茶杯。家里没什么准备,彭丽媛临时花5块钱到街上买了一些糖果分给大家吃。”曾与习近平共事的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金水回忆。
习大大这种严于律己,勤俭节约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
——吴晓筝
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习大大故事
1968年正是知青下乡最多的时期,不满16岁的习大大就跑去陕北插队,一直都是好学生的习大大明明在第二年去北京的机会,并且大家都劝他不要去,但是年少的习大大毅然选择下乡去。离开那天,习大大独自一人来到火车站。也没想到家里人会来送他,和姐姐两人的分别没有催泪的桥段,只是静静的对视。年纪轻轻就要彼此分别,当时应该是百感交集,离别的心情可想而知。可是习大大就这样坐着火车静静的离开了,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在这个年纪的时候,还一点也不懂事,每天只会给父母添麻烦,现在想想真是愧叹不已。要是我,在相同的环境下,应该是无法做出相同的选择。
——彭艳丹
自从习近平主席主政以来,我们开始对习主席曾经的学习,生活等经历都有一定有了了解。每次当习主席谈话,阅读习主席青春故事时,内心总有一股肃然起敬油然而生。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则故事事在2013年5月,习近平在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时的讲话。
深情回忆插队经历:一边放羊一边读书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在以前条件不好的年代,不仅书的资源缺乏,每天忙着农活看书的时间也不多。但即使身处这样的环境,习主席也努力克服,坚持每天读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杨雪菲
习大大的故事
1982年,习近平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在正定的三年时间里,习近平一直睡在办公室木板搭成的简易床上,吃饭也是与其他人一起在机关食堂吃“大锅饭”,上级来人都是用正定的传统饭菜招待,他说吃大锅饭一可以相互交流,二可以相互监督,避免浪费,三可以边吃边谈工作,一举三得。出行上,只要不出城关,他就骑自行车,他说骑自行车既锻炼身体,又接近群众,还节约汽油。习近平的这种生活工作的思路从正定一直延续至今。从基层的干部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习惯了不铺张不浪费。并且他发自内心的觉得这样的习惯有百利而无一害。当今社会也一直提倡着节约,但是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我们也应当从心里认可这样做是有很多好处的,只有自己认可并且遵循,才能正确的去领导他人,感染他人。
——汤怡婷
我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的故事,出身于革命家庭的习近平主席,15岁的时候就去陕北农村插队,在7年的摸爬滚打中,实现了他从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的彻底的转变过程。村民们的回忆里,年轻的习近平主席带领他们打坝,挖沼气池,从来不考虑自己,亲力亲为,得了奖励也没有为自己考虑而是换了村名需要的拖拉机,磨面机等等。后来,习近平主席当了村支书,而留在村里的知青也只剩他一个人。这个故事让我深切感受到习近平主席对群众的情感,有这样一位深入群众的主席让人觉得很有安全感。
——林晓敏
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习大大故事
出身于革命家庭的习近平15岁的时候去陕北农村插队,在7年的插队生活中,习近平无论天气和生活环境多么恶劣,都会积极认真地参与劳动,与陕北的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这七年的插队生活中,习近平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理解了这个社会。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七年的插队生活中,我认识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深刻含义。
——李银燕
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习大大的故事
通过“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系列活动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各种故事,其中令我影响最深刻的是《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一篇中习近平总书记下乡到梁家河,从城市到落后的农村,陌生的生活巨大的落差使他不习惯,也脱离了群众,“面包喂牛”的故事广为流传,但习近平总书记能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慢慢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到最后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任,20岁便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
通过这个事件最直观的了解到,也许每个人从一开始不会是优秀的,但只要能知错就改,接受正确思想的教育,找到正确的方向路线,就能改变自己,而这种改变不只是自身的改变,也能让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接受,久而久之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从一个插队知青成长为总书记的过程便是最有力的印证,这也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我们是不完善的,思想和行动上都存在各种形式的偏差,但通过学习青年习近平,让我们转变思想,从新开始,成就新的人生。
——张锴平
习近平总书记故事梗概:习近平主席刚到宁德的第一天就提出当官不是为己是为人民谋利益。1988年期间曾经清查干部违规私建住宅的问题。也常与领导干部一起到9个县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研究。习主席私建住房问题激发了民众的矛盾,影响当前的积极性。习主席提出要抓重点,教育,纪律,制度,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赖以滋生和存在的土壤。
习主席抓住重点,以人民为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解决了私建住宅问题。于我们而言,不论是学习还事工作,都应该把握关键,抓住重点,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
——金晓颖
《正定篇》梗概1982年3月-198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河北正定工作,这里成为了他从政的始发地。他经常到各个公社各个生产大队还有农户里去调查研究,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主席跑遍了正定的每一个村。习近平主席谈到要有规划要摸清正定经济发展的规律,朝令夕改。习主席亲笔书信给全国各行业的一百位专家学者教授邀请他们来到正定,为正定发展贡献智慧。
感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经济要清楚经济发展的规律。
——谢晋怡
1 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浙江省曾专门为四套领导班子配备律师顾问团,陪同下乡接访。2006年8月16日,习近平赶到衢州市衢江区工贸职校。当天设立了土地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及反腐败、涉法涉诉等15个来访接待室。由于事先已通过当地新闻媒体播报并张贴了公告,当天赶来的民众几乎挤满了临时设立的接待室。无论是从40多公里外赶来的山民还是老干部,他都亲自接待。仅当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和整个接访团就接待了300多人次的来访群众,当场解决了70多个问题。
习大大亲自下乡接待,认真听取群众的问题,切身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切实把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了执政为民。
——章佳皓
习大大故事
习大大说,在县委书记这个岗位上,很多人都想干一番事业,这种想法和干劲必须有。谈到自己当年在河北省正定县的工作经历,习近平说:“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
他强调,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要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做到心中有民,必须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说过,当县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县区市。座谈会上,他回忆起30多年前到公社调研的往事。
“我在正定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从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得扛着自行车走。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
习大大的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一直以来以民为本,把老百姓放在首位,就算是辛苦一点,也努力地去拉动和老百姓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真真正正地体会老百姓的感情和想法,才能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章莹
习大大故事:习近平在梁河村当支书时,在报纸上看到四川不少地方实现了沼气化。想想村里人冬天要拉煤的辛苦,他动了心思,自费跑去四川绵阳考察沼气池建造。回村后,习近平给乡亲们讲沼气的好处。几个月后,村民们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烧饭照明时,都夸这个后生“有知识、点子多”。梁家河的这口沼气池成了陕西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口沼气池。到1975年,习近平领着村民建起了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村民烧饭、照明的问题。
感悟:习大大的故事说明了做事情要实事求是,用事实来服众。为人民服务要不辞辛苦。要多思考,多发现,多实践,多感悟。
——郎畅
习大大故事:习近平在梁家河做书记的时候,组织为村子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他都去办并且办得轰轰烈烈。习近平当了村支书后,看到报纸上报道四川办沼气池的消息,立即就决心在梁家河也办沼气池,春节后习近平就和县上的一部分人到四川考察学习。习近平和村民干部们一起建成了沼气池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习近平的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样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一辈从小就被灌输的青年人应当有的精神。现代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此种精神面貌奋发拼搏、开拓创新,在各个领域做出非凡的贡献。我们现在读习近平的故事,更教导我们要突破物质的局限、打破常规,少走前人的老路。
——凌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