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莆田时,进行的公房清算时,把大家集中在一起,问大家干还是不干。干毫无疑问是会得罪人的,不干也无法调动群众参与生产的积极性。这时候,习近平总书记问大家,干部有多少人,群众有多少人,是得罪几万的群众,还是得罪几千的干部。另外还说了“做官别想赚钱,赚钱别想当官”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表明了为群众办实事的决心,以及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觉悟。这在日后成为总书记时,进行打虎时也有所体现。为了保证党的先进性,更是为了人民群众,而进行的一些对策。作为青年来说,非常佩服其中的决心以及勇气。
刘世婷:
村名高小梅说习大大那时在村里办了个夜校,这个夜校当时是全县做得最好的,后来成为县上的试点,叫“赵家河村青年夜校试点”。这个青年夜校和村党支部的生产会不一样,生产会是打铃集合,夜校是吹哨集合的。总共有二三十个年轻人,每天都去参加近平办的“青年夜校”,都在随娃的窑洞里集合,那时那个窑洞没有炕,中间有一个很长的石条桌子,就像现在的会议桌一样,大家都挤在这个石条桌子周围。每天晚上,点起煤油灯,习大大就给大家讲课。村名很多人都不识字,习大大就教他们认字,教他们写自己的名字。那时候干了一天的活肯定很累了,天黑了以后还到夜校教课,习大大却不嫌累,每天都给村名讲课,教村名识字,还教村名唱歌跳舞。所谓:知识就是力量。习大大给不识字的村名灌输知识让他们理解党的理念,支持党的工作。我妈妈就是个文盲,小时候家里穷,没上过学,我们上学的时候她就跟我们一起学。每个不识字的人都是非常渴望知识的。
古文豪: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梁家河做知青的时候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并建立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获奖得了一辆三轮摩托车,但是习近平总书记觉得它对村里没用,就去农机公司换成了手扶拖拉机、磨面机和粉碎机,为村子里提供了很大便利。在他离开陕北的时候,大家都对他念念不舍。作为一个青年,我们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吃苦耐劳,不断奉献的精神。
郑婷妹:
196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的时候,各大队支书根据单子招呼分给自己的人,点名确认后,社员帮助知青拿箱子铺盖行李,知青跟在社员后面回大队。搬运行李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当时有个后生,平时村里人都知道他精明。那天给知青扛箱子的时候,他率先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小的棕箱,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远没有自己的沉,他嘴里嘀咕说,这北京知青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后来证实,那个箱子是习近平带的,里面装的不是金元宝,而是一箱子书。”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当前,我们既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广大青年要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石新雨:
习近平总书记接受央视专访时就曾深情回忆了他的插队岁月,他说,那时候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几乎没有歇着。“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还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到后来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习近平总书记吃苦耐劳的精神令人感动,如今我们生活富足,劳动量减少,这并不代表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此不复存在。如果他日遇到困境,我们依然要挺身而出。
蒋怡婷:
习主席青年时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他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习主席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所以我们年轻人更应该把握现在的好条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徐书晴:
习近平在梁家河当知青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 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培让习近平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也培养了习近平的自信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习近平在当知青的七年里,没有因为繁重的劳动而烦恼,反而以此为学习机会。让我感受到了他为人积极向上的一面。也让我懂得了磨练使人成长这一句话的真正含义。
潘肖静:
历经百年沧桑的林觉民故居,静立于福州繁华闹市之中。林觉民就义后,林家人为逃避清兵的追杀,躲到福州远郊,将此宅卖给了冰心的祖父。1982年,这里被确定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在1989年,福州市有关部门批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拆除林觉民故居部分建筑,准备建设商品房,刺眼的“拆”字被写在了市文物保护碑上。时不我待。福州市政协委员张传兴立即写信给刚到任不久的市委书记习近平,并撰文《林觉民、谢冰心故居不容再拆》,发表于1990年12月1日的《福建日报》,指出“如此不顾社会效益,不免使人失望”。在林觉民故居二进大厅廊前,习近平问黄启权:“老黄,这里是不是林觉民故居?”黄启权回答:“对,我们站的地方就是林觉民故居的大厅。”“好,我们就决定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修缮。”习近平的话语很简洁。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则故事也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让我懂得了对历史对文化所要承担的责任。
陈王婷:
1969年初,习近平还不满16岁就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个小山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这段插队经历,虽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现在的我们或许觉得很辛苦,但往往在以后的岁月之中,只有这样奋斗的时光才最令人记忆深刻并且十分怀念与感谢那段时光的存在。我希望自己以后也会不悔自己的青春。
顾宇凡:
习近平在插队期间一边劳动,一边拼命读书,几乎视读书如吃饭饮水一样必不可少,是重要的生活内容。习近平总是利用干农活休息时这样的零碎时间埋头读书。每天晚上,他都要在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在知青中,读书最多的就是他。他随时随地都在想尽办法找书、看书。他的读书面非常广,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哲学的、文学的、自然科学的······尤其是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他涉猎的更多。古今中外,爱书之人并不少,更有甚者堪为书痴。但是在复杂而苦难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大环境下,还能坚持阅读学习和思考的,又能剩下多少人呢?青年习近平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在插队期间,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迎难而上,努力奋进。他在插队期间刻苦读书,充实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在劳动上又身体力行,没有任何怠慢,更没有部分读书人身上的那种自命清高和自傲,而是与乡亲们打成一片,带领他们一起改变村庄的面貌,打下了深厚而扎实的群众基础。试问天下读书人,读书所为何?当不是为了封侯拜将、富贵权势!而身处现今浮躁而功利的社会里,青年习近平的这种坚持与精神,岂非更值得当今青年去学习?
潘海颂:
那个年代,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但是习近平没有受那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他热爱读书,“痴迷”读书,每时每刻都汲取知识。那时候,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出门就是漫山遍野的黄土。习近平在劳动之余读书,也是一种充实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荒废时光的好办法。主席在那个年代、那种环境下,还能认真地读书,汲取知识,值得我们学习。
费颖:
他酷爱读书,对于书籍很是爱惜,几十年前的书依旧能保存至今,说明他对书这个学习的工具很是重视;其次是他在作知青的艰苦条件下还坚持读书,甚至是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同时,读完以后还喜欢自己思考,产生自己的一些观念,看法。
黄志翔:
在陕北农村时, 习近平酷爱学习,白天干一天活,深夜还要在煤油灯下读书,读那些砖头一样厚的书。相比上一辈我们现在学习生活条件更好了,但越来越多人沉迷于游戏和玩乐,不思努力。通过习主席的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对知识保持饥饿感,多吃苦,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郑国庆:
习近平第一次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种种孤独寂寞和陌生面孔向他袭来。在他的勇气和毅力下,他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短短几年扛过了跳蚤,饮食,劳动,思想四大关,被选为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迎来了全新的生活。他这种一粒与信念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我们要向他学习勇于面对困难与挫折。
王晨颖:
1974年初春,习近平刚刚当上村书记不久,他就把整个基建队调去挖水井,那时候他总在第一线,越往下挖坑越大,就挖的水越潮湿,但是因为挖到一定深度,铲子就难以施展开,于是习近平跳下去继续挖,那时候天气很冷,大家都穿着棉衣,棉衣上面都i是泥。经过努力,水源终于找到了。现在的许多领导都是站在后面指示大家,却很少像习近平主席那样站在第一线,真正的为百姓服务。
陈瑞南: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来到地处深山的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唐荣斌老人的家。据人民网报道,唐荣斌事后回忆:“总书记没有一点架子,到家里就跟走亲戚一样。大冷天的,我赶紧把火盆摆到炕上,想让总书记暖和暖和。他见我脱鞋上了炕,也跟着脱鞋上了炕,和我们一家人越聊越热乎。”2014年2月4日,习近平来到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餐厅鸿瑞园店,称赞说:“我看这个虚拟养老餐厅一点都不虚,有这么多老人。”这时,服务员盛好一份套餐,习近平说:“我也给老人端一份菜。”他端起餐盘,发现72岁的城关区汽车篷垫厂退休职工杨林太面前还没有饭菜,就径直走过去,递到老人手里,亲切地说:“请老人家吃饭。”习大大尊老的故事对我影响特别大,让我深刻体会到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向习大大学习,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陈雪娇:
习主席在回忆青年时代时说道"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多次泣不成声。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5年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就专程来过兰考,致敬忠魂。在干部群众座谈会上,他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我想正是因为这份敬佩,习主席才会讲焦裕禄的精神发扬并运用到治国为民。
郦天骄:
在今年1月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习近平深情回忆:“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不应只关注自身未来,还应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心系万千民众,时刻谨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满揣着报答祖国的感恩,饱含着为人民造福的激情,努力学习知识武装自己,为步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叶依婷:
1973年的冬天,寒风凛冽,村里的河渠早已结上了厚厚的冰块,那时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准备带领社员到寨子渠打坝。由于冰块很厚,如果不处理掉再建坝基的话,春天时冰雪融化,打的坝就会塌掉,于是习近平就动员社员们先下渠挖冰块,但是天气实在是太冷了,没有一个人动身,见此状,习近平二话不说便只身跳进冰水里往外搬运冰块。社员们被习近平的行为所以感动,纷纷脱掉棉袄棉裤下水干了起来。就这样,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村里新增了十几个土坝,一直困扰着村名们的烂沟问题也被轻松解决了。习近平总书记现在的成就与他艰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我不懂政治,也没有行政的理想,但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无论干什么事,艰苦踏实是必不可少的,唯有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能在人生路上越走越远。
屈姝影:
因为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习近平总书记的父亲受到迫害,使习近平总书记忧虑自己的家庭,忧虑自己的前途,这些肯定是会忧虑的。经过在梁家河艰苦生活的磨练,得到陕北人民的全队的生产与生活,考虑如何解决粮食翻翻的问题。这是强烈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最爱《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已经由从小出发的物喜己悲,转变为对群众利益的一种深思忧患了。
李姝毅:
初入农村的时候,对于农村百姓的观念,青年的习近平由不了解、不亲近逐渐转变为时时刻刻为民着想、为当地老百姓谋福利的“好把式”。刚到农村时,经常有要饭的来,一来就赶,让狗去咬。因为当时在他们这些学生的概念里,要饭的都是“坏分子”、“二流子”,不知道当时那正是“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老婆、孩子都出去讨饭,把粮食都给壮劳力吃,让他们忙春耕。直到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才了解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他也渐渐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
任焱铌:习近平的青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在梁家河,在宁德,在正定。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时期让我们当代青年十分惭愧,当十多岁的习近平在上山下乡时,我们在干嘛呢?习近平总书记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认真踏实,什么是群众。作为21世纪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勤奋踏实,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