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合作交流

当青春走进东方之韵——沙特学生“汉语桥”春令营之文化体验交流纪实(一)

时间:2025/04/30 23:58:17  来源: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作者:

    编者按:青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也是全球多元融合的希望。在中沙建交35周年之际,4月18-30日,浙江外国语学院举办了2025沙特学生“汉语桥”春令营活动。来自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中文专业的27名师生在杭州度过了13天的学习生活。来自中沙两国的青年学子在语言学习、文化体验、文明对话中彼此靠近、相互理解,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本期“纪实”特别记录此次春令营中的精彩瞬间,愿这段旅程所架起的理解之桥、信任之桥、友谊之桥,延伸向未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沙特学员们的航班缓缓降落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时,杭州正沉浸在柔和的月光中。迎接他们的是杭州温润的气息,以及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热情接待。夜幕下,静谧的西湖、古朴的街巷与现代化的都市风貌交织,为此次文化之旅揭开序幕。首夜的杭州,以独有的自然古朴风情,成了学员们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来自沙特的学员朵儿(RAFA MOHAMMED)赞叹到:“杭州的宁静和美丽让我陶醉。”婉婉(HEBAH HASAN)说:“杭州的空气里好像有甜甜的味道。”

    翌日,学员们走进“城市绿肺”西溪湿地,感受中国生态保护的智慧。漫步福堤、驻足慢生活街区,沙特学子在翠竹掩映、溪水潺潺间体味“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漫步在这里,看着厚重的水面,所有人都驻足拍照,把“水光漾湿,青竹成栏”的四月西溪记录下来。学员杜若对身边朋友说:“这里的自然让我放松,仿佛回到家乡的绿洲。”沙特学生激动地拉着中国朋友合影留念,留存下“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江南画卷,并在文化碰撞中发现中沙自然景观的共鸣。

    4月23日,吹着莹莹春风,沙特学子走进杭州的百姓戏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在古香古色的戏台上,真实体验了传统戏剧越剧的魅力。活动伊始,百姓戏园的老师带领营员们了解、认识了中国传统乐器。在展厅里,学员们驻足古琴展区,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多名学员尝试指尖漫拍,千年琴音令人凝神静思。学员温容若(RUWAYNA KHALAF)感慨到:“古琴的声音很漂亮,即使语言不通,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妙处。”

    随后,在越剧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从唱腔吐字到身段步态逐一学习。越剧老师讲解了越剧中女性角色常见的手势、及动作含义,并带领营员们与步态结合,一一体验。在唱腔学习中,老师被营员们优秀的中文水平震惊,并带领学员们体验《梨花颂》唱腔。营员们跟着老师音调起伏的手势,兴致勃勃跟唱:“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尽管发音生涩,但大家一颦一笑,一声一音的模仿都尽显热情。甚至在结束后,姝华(HAIFA THAWAB)还在跟着手机里的音乐学习唱腔,她说“我太爱这首曲子了,我要学会它”。

    在学习完唱腔后,营员们纷纷换上传统戏衣,学习甩袖身段。营员杜若在尝试甩袖动作时笑道:“这比跳舞难多了!但穿上戏服真的很美。”大一的学生若琳(REEM FAISAL)也连声赞叹:“中国传统戏剧服装太震撼了,我很喜欢。”

    4月25日,云雾缭绕的杭州梅家坞茶山,迎来了来自沙特的“茶文化探索者”。在梅家坞的梯田茶园中,沙特学员们换上传统采茶服,身带竹编茶篓,来到梯形茶园中亲手采摘春茶,并体验采茶、炒茶的全过程。

    很多营员都说,从未见过叶片形状的茶,引得大家大笑起来。中国同学们告诉她们,这就是茶叶最自然、最初的样子。“这种茶叶摸起来像丝绸!”一进入茶园,沙特营员们便认真地用指腹感受嫩芽的质地。她们与中国志愿者朋友们一起,在春日的茶丛中采摘,笑声和阳光一起在山间回荡。“在沙特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然环境,这让我感觉好新鲜。”步月兴奋地说到。

    一个多小时的采摘,大家收获满满,将新鲜茶叶聚在一起,在炒茶师傅的带领下,学习传统的铁锅翻炒茶叶技巧。营员们边炒边说:“这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技巧,就像中国文化,越接近,越发现它的讲究和细腻。” 在随后的品茶环节,学员们尝试品味绿茶的韵味,部分营员说,这是第一次尝到茶叶最真实的味道,而另一些学员感慨到:“这个味道很温柔,就像今天的经历,慢而温暖。”最后,大家开心地带着自己一下午在茶园的劳动所得,拍照留念。学员晴天(AMAL FAISAL)说:“这会是我最喜欢最难忘的体验”。        春令营的文化体验活动,结合了自然之境、文化之美,为沙特学员打开了通往中国精神的窗口。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与传播是链接中沙青年的重要桥梁。从传媒体验到语伴同行,再到城市漫步,青年们开始用自己的声音、镜头与脚步,书写属于这个春天的跨文化故事。

    4月22日,沙特学员们参访了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影视行业最早布局出海的公司之一,华策打造了覆盖15个语种的“华剧场”新媒体矩阵,推动中国影视从区域传播向全球生态升级,其中,华策YouTube阿语频道是重要的新媒体矩阵组成。

    22日,华策品宣部公共关系总监汪敏、华策国际部国际译制高级经理阮书接待了春令营代表团,汪敏首先带领同学们参观公司发展连廊,向同学们介绍了华策的发展历程。刚进入公司展廊,学员们就被展示墙上影视作品吸引驻足,连声说“我知道这部剧” “原来我最喜欢的中国电视剧是华策制作的阿语!” 步月看到《以家人之名》的海报,兴奋地向沙特随行老师讲起了海报上的人物关系。当了解到华策近年出口到阿拉伯国家的一些影视作品获得较高声誉,学员们非常感兴趣,“影视文化是我们了解中国途径的一部分,我们会听中国影视作品里的咬字和发音,这对我们很有帮助。”玫瑰(JURI SULTAN)这样说, “我很惊喜华策的很多影视作品我们都知道,我们会看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因为剧情很吸引我们。”

    随后的座谈交流中,阮书先生向营员们介绍了华策的影视成就及海外影视传播的发展历程。当看到华策出品的影视作品在国际上屡获殊荣,随行沙特领队露露∙易卜拉欣老师十分惊叹,她说“我必须要让大家知道我来到了一个怎样优秀的公司”。在问答环节,阮书先生对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一一回答,并强调,目前华策集团对阿拉伯影视市场很重视,希望能与更多的中阿青年语言学习者一起,推动中阿文化交流。

    在体验环节,华策集团以《国色芳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设计了古韵发簪制作,并为营员们带来《国色芳华》剧中演员的真实戏服,让营员们全方位体验中国传统服饰。每位营员都沉浸在手工制作和“拍照打卡”的氛围里,“我可以在这里做一个自己喜欢的饰品,也能自己随意发挥,我真的太爱这天了。”小希开心的对我们说。“中国影视既传承历史,又充满科技魅力。”随行的沙方中文专业梁老师评价到:“学生们的进步令人惊喜,语言是文化互鉴的最佳纽带。”

    春日的相遇,播下文化的种子,真实的体验,打开了理解他者的窗。在绿意盎然的茶山间,在悠扬婉转的越剧声里,在现代影视的情感共鸣里,中沙青年不仅领略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在共同的欣喜与欣赏中建立起超越语言的情感链接。文化的魅力不只在于被讲述,更在于被亲历、被感受。这些记录下来的动作、笑声与记忆,正悄悄生长为青年心中那座“看得见、走得近”的汉语之桥。春天的故事,仍在继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