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浙江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中沙青年话上合”主题文化沙龙在上海巴金图书馆成功举行。本次活动正值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年”之际,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东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的同学,与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汉语桥”春令营营员学生,以“文明互鉴 · 青春同行”为主题,聚焦“上海精神”,就青年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展开对话。


本次沙龙鼓励青年从真实的日常文化体验出发,分享彼此国家在传统文化、社会风貌及发展与改革等方面的观察与思考。此次活动举办地上海市巴金图书馆,延续承载了中国近现代人文精神,也象征着上海的开放、融合与包容。在沙龙开始前,中沙青年参观了巴金图书馆,全面了解了巴金先生的文学理念、文化成就和社会贡献。随后,中沙青年们围绕“如何理解多样文明”“文化误读与欣赏”“青年交流如何助力区域合作”等议题,展开了真挚、热烈的对话。
交流中,沙特同学与中国同学就“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展开对话交流。沙特同学们对中国青年的追梦精神,以及此行上海、杭州等中国城市的繁荣发展印象深刻,纷纷表示中国城市的开放与活力超出了她们的想象。沙特学生玫瑰(JURI SULTAN)分享到:“我非常惊讶于中国的高铁速度和城市的智能化管理,这些都是阿拉伯国家少见的。”一些沙特同学也表示,通过与中方同龄人的交流,她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青年在维护文明多样性及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使命。沙特学生小希(SHAHAD KHALID)说道:“有些沙特人误以为大多数中国人非常关心经济,而对文化疏于重视,来到中国后,我被这里对各种文化的尊重所打动,我看到了年轻人对文化传承的热情,而今天的活动,更让我看到了中国青年在推动文化交融和社会创新中发挥的作用。”


在“我与文化多样性”环节中,双方青年积极互动,不仅就彼此国家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多样性展开讨论,还探讨了青年成长发展等主题。中国同学美丽莎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留学经历,讲述了她在不同阿拉伯国家生活以及与各国阿拉伯女生朋友们交流的感受,她认为,当我们真正生活在一个文化融合的社会环境中,是不会感受到“文化融合”的,因为大家彼此相处的出发点都真诚且善良。来自吉达的步月(NOUF RUBAYYI)同学也分享了家乡吉达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多元性,她表示,吉达是一个古老的港口城市,留有不同文化的印记,“我们现今的生活方式是吉达港开放传统的映照,我们早已习惯多种文化的共处。”


关于青年成长与多元融入的交流,中沙同学表示,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交流活动,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带着好奇走出去,学习在不同中成长,在差异中理解,并在融合中同行,而这些正是青年记忆最动人的部分。参加沙龙的中国同学们表示,这是第一次与这么多来自沙特的女生伙伴们相处,春令营的沙特同学们打破了以往对沙特年轻女性的刻板印象,中国的罗聪聪同学说,“通过这几天的相处,我很开心结识了一群自信活跃,独立好学的沙特女性。”沙特同学步月(NOUF RUBAYYI)也回应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沙特女性正进入职场、政府和科研领域,我们正在创造自己的未来。”


活动尾声,主持人将上海、杭州与吉达三座城市并置讲述:上海是东西文明交汇的都市中心,杭州为江南文脉与数字创新交织的代表,而吉达则是红海之滨的文化通道,三座城市正是“多元并存、互学互鉴”理念的真实写照。随后,参加活动的中沙师生一同前往外滩参观,领略“万国建筑群”背后的多元文化风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无论是上海外滩的多元交汇,吉达红海港的包容气质,亦或杭州西湖畔的文化自信,中沙青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回应上海合作组织所倡导的“上海精神”。期待中沙青年未来以青春之笔,续写中沙友谊与合作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