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也是全球多元融合的希望。在中沙建交35周年之际,4月18-30日,浙江外国语学院举办了2025沙特学生“汉语桥”春令营活动。来自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中文专业的27名师生在杭州度过了13天的学习生活。来自中沙两国的青年学子在语言学习、文化体验、文明对话中彼此靠近、相互理解,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本期“纪实”特别记录此次春令营中的精彩瞬间,愿这段旅程所架起的理解之桥、信任之桥、友谊之桥,延伸向未来。
当目光从越剧的舞台转向五千年文明的纹理,当手中的采茶动作变为触摸历史与思想的探索,春令营的旅程便化作了一场场跨越时间长河、语言界限与地理阻碍的文明对话。从良渚古国的玉石光泽到运河之畔的街巷记忆,从绘画典藏的笔墨流转到青年之间真诚的目光交流,每一次驻足与提问,都是对“我们如何在多样中理解彼此”的回应。
“千年古城,暖迎远客。”4月20日,营员们首先探访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现代科技和传统绘画的碰撞,让营员们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感受更加深刻,她们站在展出的中国历代不同风格的画册前,与志愿者同学们讨论着画中千百年前中国传统衣物和沙特传统衣着的不同和相似之处。步月(NOUF RUBAYYI)还第一次尝试了“对话宋徽宗”的AI 技术,她对着机器考问到:“你知道那些中国成语?请跟我说一下。”AI的回答让大家兴奋,营员们围在AI前,不停与“宋徽宗”就对她们对宋朝的疑问与好奇展开跨越千年的互动。




随后,营员们前往良渚博物院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沙特营员们开启了一段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博物馆内陈列的玉器、陶器、石器,静默地诉说着古老东方对礼制、信仰与秩序的理解,良渚博物院里文物与AI技术的结合,也生动展现了良渚古国的辉煌。站在良渚古葬展示台的旁边,沙特营员们激动地与中国志愿者同学们分享中国与沙特殡葬文化的相似。沙特学员晨曦(KHAWLAH HASSAN)感叹道:“这里的每件器物都好像有生命,中国的良渚文化与阿拉伯文明竟有诸多相通。”当营员们得知良渚古城的意义,即如欧拉古城之于沙特,大家都很惊喜。沙特领队老师露露∙易卜拉欣博士说:“我很喜欢今天参观的这两个博物馆,这里的展品、布展风格和代表的文明故事太棒了。”



4月21日,浙江外国语学院周烈教授主讲的《中阿文明的共性》阿拉伯语讲座在营员师生间引起强烈反响。周烈教授从中阿谚语、格言出发,通过经典故事与历史对比,向师生们讲述了中阿两大文明的共通之处,带领学员们领悟、思考中阿两大文明在商贸、哲学与艺术上的千年共鸣。沙特学员月(HUDA KHALID)赞叹到:“周教授的讲解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精神。”讲座结束后,营员们与周教授继续就所感所想持续交流,并纷纷与周教授合影。沙特领队老师露露∙易卜拉欣博士表示,这个讲座很有意义,让学生们深度认识了自己所学专业的文化思想。同时她也激动地与中方老师们交流:“在今年的斋月期间,著名的节目SEEN也通过走访,讲述了中国与沙特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相似之处。近几年中沙关系越来越密切,对于普通人来说,中国已经比以前走近了,但依然是很遥远的国度。有周教授这样的学者和SEEN这样的文化传播节目,让中国更加的清晰和真实。”



4月24日的春日午后,阳光穿过浙江外国语学院图书馆四楼古色古香的厅堂,洒在一场特别的“美学对话”上——镜中花影—中沙女性古韵美学对话交流活动。当中国女生身着不同朝代的汉服翩然而至,宛如画卷走来,沙特学员们争相合影、不断惊叹:“她们像古代的公主,这太神奇了!”在这场跨文化的美学碰撞中,部分沙特学员首次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妆容、汉服。而中国同学们也切身体验了来自沙特的海娜手绘艺术,展开了一段关于“美”的女性对话。



“这是什么颜色?这像是春天的桃花。”沙特学生以晴(RAMMAZ AHMED)指着一位中国同学额头的花钿赞叹。活动现场,中沙同学们彼此介绍各自国家的妆容含义,笑声与惊叹此起彼伏。中国学生耐心讲解妆容中的历史寓意,沙特学员也分享了本国节日装扮和文化礼仪。随后,大家互相为对方画上本国传统的典雅妆容,沙特学员额头上装点上了中国的花钿,轻声说:“我从没见过这样的自己,像是看到了古时候中国女性的美丽。”沙特同学们也为在场的中国同学们画上海娜花纹。贾娜(JANA MOHAMMED)纯手工的海娜绘画,引来中国同学们争相排队,活动结束后,贾娜还留在现场认真地为同学们做着美丽的手绘。







4月23日,春令营师生来到杭州京杭大运河文化街区,共同漫步古街,体验运河生活遗迹的当代表达。沿着蜿蜒的大运河水道,中沙青年走进杭州大运河历史街区。在白墙黛瓦与石板古巷之间,运河的千年记忆仍在流淌,记录着这个世界文化遗产背后的民生故事与城市演变。漫步于桥下廊屋与老铺之间,沙特师生们知道大运河的发展历史后,惊讶于中国古代交通与贸易体系的成熟与开放,表示杭州和吉达有很多共通之处,都因水路成为文化和贸易的交汇点。同时,也惊叹运河水路带来的沿岸生活,竟能至今仍如此令人心安与平静。
举行了中沙同学语伴见面会。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的26名同学,与春令营营员们通过抽取“春日花朵”盲盒的方式,进行了语伴匹配。首先,主持人徐苗为沙特营员们介绍了大家抽取到的花朵名称和花语,随后大家纷纷寻找与自己手中花朵一致的语伴同学。双方语伴同学们用中文、阿拉伯语交流声此起彼伏,从一开始,仿佛就有说不完的话。


语伴见面会后,大家在每天的学习之余见面聊天。4月26日,正是周末,中沙小伙伴们的“春日 City Walk”也在阳光下缓缓展开。早上10点,中沙小伙伴们在学校大门口集合,然后一起从屏峰站出发,从体验地铁乘车开启了行程。在地铁站,中国小伙伴们教沙特语伴使用支付宝乘车,或在机器扫码购票。一些营员表示,这是她们第一次乘坐地铁。
当日,语伴们从南宋御街到西湖柳浪闻莺,从体验扫码下单,到学习和分辨不同传统礼物的含义,从西湖河畔的柳影微风,再到城市书屋里的诗词墙,中沙语伴们在活动中相互学习、练习语言,她们的每一步都在体验着与杭州这座城市的交流。

从西湖的水波潋滟到良渚的文明余响,从一杯春茶的温润到一次心灵的对话,这场春令营的旅程,是一次跨越语言的亲近,更是一次跨越文明的相遇。中沙青年用眼睛观察、用脚步丈量、用语言连接,在真实的交流与沉浸中理解彼此,尊重差异,彼此靠近。这段春日相遇终将走向尾声,但中沙青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愿这段旅程所激发的理解与友情,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继续生长、发芽,成为中阿文明互鉴路上最动人的回响。